

诚信教化是诚信建设的基本手段,教化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讲诚信的好氛围,让人们从心里不愿意失信。几千年来,诚信一直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标准被高扬,古人无缝对接的教化功不可没。
家庭教化重以身作则:《列女传·周室三母》说:文王之母“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孩子的母亲要选择有诚信之人,实质上就是要从怀胎之始即对孕婴进行诚信熏陶。父母是诚信的第一教师。中国古代父范母仪,以身立信的例子不少,父范如曾子,母仪如孟母,尽人皆知。
学校教化重教材:《弟子规》云:“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论述。各级官学以儒家著作为教材、科目,培养学生诚信品行,养成诚实守信的君子人格是官学教育的根本。
社会教化重规范:明王守仁的《南赣乡约》要求入约者“讲信修睦,成为良善之民”。在聚族而居、安土重迁的古代,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乡里、宗族和家庭。通过这些社会组织灌输诚信理念,从而将诚信教化延伸至社会的最基层,是中国古代的一贯做法。
政府教化重宣教:清代中央政府规定每月两次的乡约讲习制度,宣讲皇帝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笃亲族以昭壅睦、和乡党以息争讼等。
——反思录——
传统诚信教化效果非凡,但是如果这些动听的文明和道德只是留在理论层面,或只涉及道德奖惩,对人不造成事实上的影响,对上位者也不造成任何压力,长此以往,教化将会流于形式。


随着市场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瓦解,利益主体更加多元,经济社会交往常常在陌生地、陌生人之间进行,这对全社会的诚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出台诚信制度 守信失信有章可循
国务院前不久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央文明委日前下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国家级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两个文件的出台明确了我国未来诚信制度建设路线图。
·建立一个基础平台——全覆盖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
建立起全覆盖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是诚信制度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信用记录是经济社会主体了解利益相关方诚信和信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激励或惩罚措施的前提。信用记录必须做到全面、持续、及时、真实、口径统一。信用记录愈全面、持续,对信用主体做出愈客观的评价,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就愈大。社会信用记录只有真实、口径统一并及时反映,才能提供使用。
·建设两个核心机制——激励诚信、惩戒失信长效机制
诚信制度化建设的核心是建好两个机制,一是褒扬诚信的政策导向;二是治理、惩罚失信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中也要强化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对诚实守信的自然人和市场主体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包括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激励政策等。让人们享受到守信的“甜头”。同时,加大失信治理,公开晒出失信行为,使失信者在市场交易中受到制约和限制,尝到失信的“恶果”。
·健全三方监督保障——坚持行政监管、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监督体系的完善是诚信制度化建设的保障。行政监管、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对各类社会信用主体实施有效监管,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失信行为。特别是打开舆论监督“法眼”。传媒的舆论监督是介于大众自觉和司法之间的一道重要的门槛。媒体的舆论监督既是道德监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权力的监督,它的本质是人民对权力的监督。媒体要行使好公众赋予的话语权、监督权,守信不埋没,失信无处逃。
“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加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把道德伦理的软性规则与制度规定的刚性约束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体系。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更应把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放在突出位置,为全社会提供信用体系这一道德“基础设施”。

点面结合做宣传 诚实信用入人心
解决中国人的诚信问题需要硬制度,更需要软宣传。加强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好氛围,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工作。
“面”上的扩展营造大环境
·全社会培育诚信理念
·弘扬诚信文化、鞭挞失信行为。
——《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
“点”上的突破抓住牛鼻子
·宣传先进典型
·抓好企业主群体、公共服务人员、学生的诚信教育
——《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
通过在全社会唱响诚信价值观,批评揭露失信败德行为,不断强化诚信观念的正面引导,使人们明确在信用经济时代如何利用“信用”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如何通过诚信的收益累积增强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行为动力。
宣传诚信道德模范真实感人的事迹,营造诚实守信光荣、虚假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诚信道德模范的道德标杆和社会辐射效应。企业的失信、失德、失范会给整个社会日常生活带来直接的伤害。公共服务人员诚信度是社会整体诚信程度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志。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诚信的好品行关乎社会未来。抓好这些特定人群的诚信教育就抓住诚信建设的牛鼻子。

今天中国的很多问题都指向了诚信。唯有从源头上解决好诚信问题,才能换回人民的发展信心。方此之时,诚信建设好方法已经明确,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坚持教育引导与依法监管相结合,坚持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则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可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待,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诚信中国”可望。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主办
中国文明网 ©版权所有
新华通讯社协办 新华网承办
|